黄芪多糖 黄芪提取物 黄芪粉厂家 黄芪,又名绵芪。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 Bge.或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 Bge. Var. mongholicus (Bge.) Hsiao的干燥根(2015版药典标准,地方标准暂不讲述)。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厘米。产于内蒙古、山西、甘肃、黑龙江等地。 黄芪,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被列为上品,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 一、黄芪名称由来 无论是村东头狗胜,还是《红楼梦》中的宝钗、宝玉,每个名字都有其特殊的含义,在植物界除了国际通用的命名法外,在中国古代典籍中,雅名与怪名更是不胜枚举。举个雅名的例子,比如佩兰、玉簪、徐长卿等;怪名如 泥胡菜(这名字听着就迷糊)、鳢肠[lǐ cháng] 、马勃等。 黄芪,为什么叫黄芪,不叫绿芪,麻芪呢?芪字又是什么意思呢?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历史沿革与变迁,下来就由不正经药人来说说。 1、黄芪名称由来之一 --"年长说" 芪的本意是指一种根须深入地底的草本植物,特指黄芪,黄芪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,它的茎是横卧在地面上的,根须深入地下。黄芪既指植物又指药。在以前的老的药书上面,特别是民国以前的黄芪的芪字是写成“耆”。这个“耆”专门指六十岁的老人。按照《黄帝内经》的说法,人到了五十岁以上称之为老。在我们《礼记·曲礼》里面五十岁叫艾,60岁叫“耆[qí]”,70岁叫“咾[lǎo]”,那么到了100岁了就叫“期”。人到了60的年龄就是“耆”,凡事都不用自己动手了,就有资格只是别人去做。所以,这个耆在古代就是年长的意思。在明代的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里就解释了——耆,长也,黄耆,色黄,为补药之长,是补药里的长辈,是补药里较厉害的,所以说叫这个名字。这里黄芪有两种意思,一种是指年长,另一种是指黄芪非常长。 现在黄芪不仅是我们中医里使用的补气的王牌药,还是一个温补的食材。很多家庭里炖的补汤或者饭店里炖的营养汤,都离不开黄芪。因为,黄芪有一个特点就是缓补,不像人参,峻补,来的很快,它这个补益是慢慢的去补你身体里的气(气这个东西很抽象),力道是一个比较绵长的,补的话不容易上火,这一点和人参大有不同,人参虽然补得很快,具有回阳救逆的速效神功,但是很容易上火,搞不好就会流鼻血,而黄芪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。